足迹
刑侦档案:破案先锋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37章 暴力杀医案六(第1页)

上一章目录存标签下一章

    星期三,天气晴冷。
    上午九点三十分,程望受命前往市检察院参加贺建文案的检警联席会议。会议地点在三楼的案件审查室,简洁明亮,四名检察官、两名法院人员、一名市司法局代表已提前就坐,等待着警方就案件侦查报告作出详细汇报。
    “各位,根据目前掌握的证据链,嫌疑人贺建文主观犯意明确,作案手段凶残,动机以私人情绪积压为主,虽非典型精神类病人,但具备严重的人格扭曲与认知偏执倾向。”程望翻开侦查终结报告,语气平缓却毫不含糊。
    检察官叶如清抬头望着他:“程队,你如何评估他行凶时的精神状态?有没有排除因情绪失控导致的非完全刑事责任?”
    程望顿了顿:“我们调取了他作案前七天的手机记录和搜索轨迹。他多次查询过‘医生值夜班安排’、‘杀人是否能判死刑’、‘医生是否会看不起病人’等关键词,甚至在案前三小时还在网络上搜索了‘如何一刀致命’。这些行为说明他在情绪激化之下,依旧保持着完整的预谋与冷静实施能力。”
    “也就是说,不具备减责依据。”
    “是。”程望点头。
    另一个检察官翻阅材料:“他是有两次就医投诉记录的?”
    “是的。”程望回答,“去年底曾投诉过一次副主任医生,认为其在用药上存在忽视行为;本案受害人林东海也被其投诉过一次,认为医生轻视病情、开药不负责任,但院方医务处调查后均无实质性违规记录,建议加强沟通。院方档案中写明,林东海事后曾主动约谈贺建文,对方未到。”
    “所以,他不仅拒绝沟通,还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表达不满。”
    “可以这么说。”程望顿了顿,“他不信任制度,也不信任医生。他认为,他的痛只有流血才能换得看见。”
    会议室一时陷入沉默。
    司法局代表沉声开口:“这案子一旦进入开庭阶段,舆论风险将远高于一般刑案。不只是‘杀人’,而是‘杀医生’。我们建议,公诉意见中增加对医患沟通机制的社会背景解释,防止公众产生‘以暴抗压’的心理投射。”
    “理解。”检察官记录下这一建议。
    十点四十五分,会议结束,程望与同事走出检察院大门,寒风迎面吹来,像是从人心的某个缝隙里穿过。
    ?
    与此同时,林东海的家属仍处于巨大的悲痛中。
    他的妻子张曼华,三十八岁,初中语文老师,在接到噩耗时晕倒在办公室。葬礼过后,她几乎不与外界联系,只通过律师表达立场:“我们支持法律对行凶者的严惩,也希望社会能为医生群体撑起更多保护。”
    林东海的儿子林一航,刚满十岁,葬礼那天强忍不哭,直到追悼仪式结束,才抱着父亲的照片大声喊:“爸爸你骗人,你不是说要陪我打羽毛球吗?”
    那个喊声,像刀刮一样,从医院传到了警局,又穿过舆论洪流,狠狠扎进每一个看客的耳朵里。
    程望在办公室看着这一幕时,忽然想起自己初入警时办的第一个命案——也是刀子,也是血,但没有这么多旁观者。
    这一次,几乎全社会都成了目击者。
    ?
    案第十二天,市一院启动“应急处突机制优化方案”。
    内容包括:
    —全院监控系统升级,将夜间死角区域增设微光摄像头;
    —实施门禁管理,夜间出入需人脸识别+工牌授权;
    —增设医院巡逻岗,警务室从形同虚设变成实岗执勤;

一秒记住新域名 https://www.qiboxs.com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